惊了!这些“神兽”竟然只有贵州才有,你知道多少?

    独特的生态风貌在贵州孕育出了无数的“自然精灵”,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在这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平衡与交融。

    贵州境内有着 35 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,二级保护动物 161 种,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 25.7% 。其中许多动物都是贵州原生动物种类,是这片土地上比我们更原始的“土著居民”。

    现在就和盟妹子一起来认识一下,贵州特有的一些动物吧~

    01

    下司犬

    下司犬的出生源地在贵州省麻江县东南部,因其中心产区在下司镇,所以历史习惯称为下司犬,自古便是苗族群众饲养来看家护院和打猎的狗,又称为白龙犬。

    刚出生的下司犬

    图源:猛犬俱乐部官网

    就是这样一只模样憨厚可爱,通体白色的“黔东南土狗”,却在世界十大猎犬中排名第三,是中国唯一的世界级猎犬,勇猛程度比起德牧等一众世界名犬都有过之无不及。

    下司犬不会畏惧任何猎物,纵是野猪这种虎狼都要退避三舍的存在,下司犬也敢直接对抗,三四只下司犬便可摆平一头大型野猪。

    成年的下司犬 图源:猛犬俱乐部官网

    如今下司犬虽有繁育基地,但整体种群数量还是偏少,贵州有这样传承多年的名犬,其背后的历史价值不可估量。

    保护下司犬的延续,不因钱财非法繁育倒卖,是我们贵州人的责任。

    02

    务川臭蛙

    务川臭蛙是中国特有的两栖动物,因其被发现于贵州省务川县而得名,这里也是务川臭蛙的唯一分布地。

    图源:中国国家地理

    如今务川臭蛙已被世界自然保护名录列为(CR)极危品种,是我国最濒危的8种两栖类的一员,数量及其稀少,正处于灭绝的边缘。

    臭蛙是蛙科动物中从真蛙类向水蛙类进化的重要过渡类型群。臭蛙受到刺激时皮肤上的腺体会分泌出浓烈臭味,因而得名,臭蛙一生都生活在黑暗的洞穴中。

    图源:中国岩溶探险

    务川臭蛙是中国特有的喀斯特洞穴大型蛙类,我国科学家在 1978 年采集到这个物种,1983 年发表并命名为“务川臭蛙”。在之后的近 30 年中,科学界对这个物种的了解几乎再无进展,足见其珍贵性。

    03

    黔金丝猴

    黔金丝猴是贵州知名度颇广的一种猴类,贵州人都知道黔金丝猴是贵州珍稀的保护动物之一,脸部小小,无比可爱。

    摄/雷孝平

    黔金丝猴仅生活在铜仁梵净山片区之中,种群数量仅有 850 只左右,非常稀少,生存范围又及其狭窄,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。

    图源:环保科普365

    体型略小于川金丝猴的黔金丝猴,在历史上又被称为“宗彝兽”、“果然兽”。清朝时期编修的《铜仁府志》就对黔金丝猴有过记载,相较于川金丝猴与滇金丝猴,黔金丝猴体毛稀疏,整体偏灰,尾部更长,脸部蓝色不明显。

    因为黔金丝猴自然分布区域过于狭小,世界上罕见,因此也是最珍贵的一种金丝猴。

    04

    雷山髭蟾

    雷山髭蟾生活于海拔 1100-1500 米的阔叶林带的山区流溪附近,是贵州独有的一种髭蟾属两栖动物,仅分布于贵州雷公山片区内。

    图源: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

    2004 年被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,是二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。

    雷山髭蟾体背面一般为蓝棕色或紫褐色(觉得这种颜色的“蛙蛙”莫名的好看),散有不规则黑斑;眼上半浅绿色,下半深棕色;体腹面散有灰白色小颗粒,胯部有一白色月牙斑。

    图源: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

    大部分时间雷山髭蟾都生活在陆地上,只在产卵时进入水中,昼伏夜出,以昆虫为食,而且可能是少有的一种没有“冬眠”和“夏蛰”的蛙类。

    05

    黑叶猴

    黑叶猴是一种小型猴类,个头虽小,但颜值颇高,头顶有一撮直立的冠毛,特有的黑白“配色” 在动物界也极为少见。

    图源:贵州5频道

    不过一月龄之前的小猴却通体桔黄色,半年后体色才接近成猴。此外,在黑叶猴的产地,也曾多次发现全身银白色或者身上具有一些白色斑块的变异个体,这在灵长目动物中非常少见。

    黑叶猴生性警惕,行动敏捷、轻盈,善于攀登、跳跃,早晨和傍晚尤为活跃,夜间则栖息于悬崖峭壁间的天然岩洞内。它们有一定的活动规律和较为固定的住所,只会在周围 3~5 公里的区域内活动,在猴类中活动范围也属于偏小的一种。

    图源:贵阳晚报

    但黑叶猴种群数量稀少,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、世界濒危物种。

    在中国仅自然分布于贵州省内大部分地区和广西左江以西的地区,贵州省分布在绥阳,正安、道真、务川、桐梓、沿河、兴义,安龙、册亨,贞丰、六盘水等县(市)。

    06

    宽阔水拟小鲵

    宽阔水拟小鲵又称贵州拟小鲵,是中国特有物种,分布点仅在贵州绥阳片区。《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》(脊椎动物名单)——濒危(EN),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。

    图源: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

    贵州拟小鲵的生存环境对水质与植物的要求都很高,只生存于 1350~1500 米的较高山区,多栖息于植被繁茂、杂草丛生、地表枯枝落叶层厚且阴凉潮湿的地方。它们前胸背板侧缘黑色,中胸及后胸侧板上各具一黑色斑点。

    图源:重拾自然

    贵州拟小鲵与黄斑拟小鲵近似,但背面斑块与头部差异明显。

    1998 年,贵州六盘水境内又发现一种近似于这两个物种的新种——水城拟小鲵,但暂无确切资料描述水城拟小鲵与二者的区别。

    07

    贵州小头蛇

    贵州小头蛇,别称秤杆蛇,属游蛇科,生活于山区、平原的草坡或灌木中,喜食爬行类动物的卵,被列入《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。

    图源:安康网

    小头蛇的分布极广,南方各地几乎都有过小头蛇身影,因地域差异,贵州小头蛇也有它独特的地方。

    贵州佛顶山就生活着一种名为“龙胜小头蛇”的物种,龙胜小头蛇头较短小,背部呈棕褐色,有不下四条的深色纵纹,中部较粗,两侧较细。最为奇特的是,龙胜小头蛇从头至尾,有不下于九条红色镶黑边的波纹。

    图源:安康网

    小头蛇是中国特有的物种,迄今为止,国外未见此类报道。

    08

    贵州疣螈

    疣螈,蝾螈科疣螈属,中国特有物种,濒危,多生活在海拔 1800-2300 米的高山小溪流附近,喜食昆虫及其他小型动物。

    图源:生命的探讨

    贵州疣螈以陆栖为主,繁殖季节才进入水中。

    贵州疣螈的头和体背面黄褐色,腹面黄白色,体背及背鳍褶上有黑褐色斑点,体背有三条浅黄色纵线,体躯背腹面褐色,指、趾端及尾部浅黄色。

    图源:生命的探讨

    贵州疣螈无论是在医学、生物结构亦或是自然环境上,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。

    贵州野生动物资源的多样性,是贵州人民和贵州政府一同努力的结果,优质的生态环境不仅让人居更加惬意,也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    今天,因人类活动的不节制,生物多样性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,20% 的物种正面临灭绝,而且物种灭绝的速度正百倍增长。

    任何动物都和人类一样,是平等的地球居民,每个动物都对这个世界同等重要。

    摄/卢勇

    所以,请拒绝并抵制捕猎、食用野生动物,加入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之中,不要让人类变成地球的“孤儿”。

    你还知道什么我们贵州独有的动物吗?

    贵州微联盟整理 转载注明出处

    编辑:没有买卖就没有买卖 责编:十年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