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遗“夔梳”唯一的传承人想收徒
制梳工具有好几十种,由木匠亲手制作,市面上难以见到。其中两把“砂耪”,是曾祖父传下来的。“砂耪”主要用来刨平和修改木纹,一大一小。大的刀面钝而稀,可以快速刨去锯齿留下的痕迹。小的可用来给梳齿造型,还可以起到替代粗砂纸打磨的作用,让木头表面光滑细腻。
两把“砂耪”经几代人日复一日使用,黄檀把手油光锃亮,厚实的钢刀已经看不清本来颜色。开齿锯由两张锯片合在一起,中间留出的空隙,就是梳齿的宽度。
据悉,“耪”也称蜈蚣刨,是发明于宋代的木工工具,已极难见到。
打磨梳齿的锉子有六七把,也都是父亲留下来的。整个工作台,几乎没有现代化的工具。
客人可根据喜好定样式
肖代明说,从前做梳子,木匠要上山找木材。树的种类年限,结疤多少,木匠都要考虑在内。砍了木头回来,要根据不同树种去处理木料。现在他从网上购买木材,买回来再处理一遍,梳子能用得更久。
肖代明将“马凳”搬进客厅,为我们演示一把夔梳的制作过程。
木头切割成楔子形木片,选取表面无疤痕,纹路“顺眼”的木片依“样子”画上线条。“样子”就是夔梳的形状,客人可以根据喜好来定样式。画好样,锯掉多余的木料,用“砂耪”打磨光滑。
打磨后的木片固定在台面上,开齿锯从左到右,等距离锯出梳齿。此时齿根深浅不一,用锉刀把根部锉整齐,夔梳雏形已成。
“瓜子尖,宝剑身”梳齿
瓜子尖、宝剑形和梅花脚是夔梳要具备的三要素。
梳齿要具备瓜子尖、宝剑形和梅花脚三个要素,这是夔梳的标志。历代的匠人们制作夔梳时,都遵循着这几个要点。
小“砂耪”沿齿尖两边打磨出瓜子尖,小锉子把齿身两侧磨成宝剑形。梅花脚则是用另一把专用的锉子锉出来。光是修梳齿,就用去两三个小时。
肖代明时而埋头打磨,时而对着光线眯眼查看,时而拿梳子在头上比划。他说,梳齿样子出来了,放在头上触感不舒服也不行。
没有砂纸以前,肖代明是用珠子或是木头打磨。“现在有砂纸了要方便得多,个把钟头就抛光完成了。”
轻便小巧的夔梳终于做好,还残留着肖代明数小时打磨留下的温热,若有若无的木头香气飘散。肖代明说,一把梳子若是好好保管,用几十年一点问题都没有,时间越久,木头形成包浆,会越来越油亮。拿梳子在头上划过,梳齿掠过头皮,如巧手拂过,让人有点迷恋上这种感觉,这是工业产品无法给予的感动。
8岁入行,如今手艺无人传承“想收徒弟,只要肯学,我把手艺全教给他”
肖代明做完梳子,已经累得直不起腰,常年坐在角落工作,他的腰部关节已经病变。他靠在沙发上休息,感叹时间不饶人。
几年前他曾收过一名徒弟,还亲手为徒弟打制了一套工具。学了一段时间后,徒弟觉得既辛苦又不挣钱,出门打工去了。“机器一天能做几百把,价格又便宜,人哪里比得上。”
肖代明8岁时跟着父亲学做梳子,家族的男人全部以此为生。这曾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手艺,但随着生意江河日下,后辈们都没有再从事这个行业。“现在做这个,就是糊个口,也不想把这个手艺丢了,不然我都想退休了。”肖代明频频叹息,看得出他对夔梳感情至深。
夔梳鼎盛时,男人留着长发长须,梳子在日常用品中是十分重要的。人们除了每日梳头要用它,也是男女定情信物之一。晚辈会把梳子送给长辈,朋友之间往来赠送都有梳子的身影。
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发生着变化,梳子变得越来越多样化,劳神费力的木梳没有了市场。许多土生土长的奉节年轻人,都不知道家乡有“夔梳”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夔梳成了肖代明的孤岛,他还在努力寻找前方的光明。“想收徒弟,只要肯学,我就把手艺全部教给他。”我们也希望,有人能拾起这份古老的手艺,将它传承下去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